会计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会计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可持续发展会计成为目前世界各种会计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可持续发展会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徐泽一个怎样的发展战略,直接影响我国的发展与进步。一次,本文就探讨了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及我国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障碍分心,并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的迅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因此要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二)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重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快偶记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关内容,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会计体系的现状。
尽管我国目前处于经济不断发展的状态下,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持续发展会计体系现状仍不容乐观,并存在着一系列矛盾。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寂寞欢迎过程和结果,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进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而没有进惊醒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主要障碍分析
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与食物操作不成熟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可持续发展会计深入研究的基础。但这一基础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目前对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最多的是环境会计,但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范围和内容远不止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只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实物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由于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与现有会计核算对象不同且复杂多变,导致可持续发展会计计量方法必须是多元的。以环境会计为例,企业环境成本不仅包括企业在财务报表中的环境成本费用,还包括环境或有负债成本;一些无形损失和企业环境污染外部成本等。其中对或有负债,无形损失费用和外部成本的计量缺乏必要数据,需要会计人员运用如调查法,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等一些非常规的计量方法进行计量,而这些合理的方法还需要时间检验,如何突破计量障碍成为可持续发展会计实物中的主要障碍。二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等原则,人们会接受环境和社会成本可以是企业相关成本的一部分的观念,企业应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和破换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实物上很难找到合理的分配标准将环境和社会成本在不同企业,单位,部门之间予以分配。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会自觉的转化为行为,假如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不会为减轻生态和社会环境的破坏而自觉增加支出。即使增加了相关环保支出,大多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不愿主动向社会披露者方面的信息,担心损害企业环保形象。四是缺乏可持续发展会计行为规范标准。虽然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同,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和指南。主动实施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企业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披露相关信息,因此,不可避免的导致信息披露的混乱及相关信息的不可比。由于会计行为规范标准的缺乏,无法统一规范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的对象及形式,致使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可操作性。
三,我国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题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的主体范围,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和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与企业的持续经营性为前提,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序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而应按照其所代替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实际间的公平,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因此,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已经实际核算的环境和人力资源事项,可按照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可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来反映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事项。如企业购入的排污设备,可在“固定资产-环保设备”中核算;与环境有关或有负债,可在“或有负债-环境”中反映;环境治理费用可在“治理费用-环境治理费用”中核算;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六)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
为了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除了日常的核算指标外,还应加入一些新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反映发展权公平状态的指标,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等。
四,为了建造全新的可持续发展会计,使我国社会发展更加全面可持续化,针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会计体系现状及不同的障碍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专题研究,突破实物操作的障碍。现行实物操作存在的一些主要障碍,折射出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研究的弱化。由于可持续发展会计所依靠的理论方法体系的多元化,其核算对象的复杂化,使得当前可持续发展会计缺乏与实物相结合的理论指点,其结果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实物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并演化为可持续发展会计实物操作的盲点。为此,加强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专题研究,借助于适当的理论导向,才有望突破实物操作的主要障碍。
(二)健全可持续发展会计法规层次模式,统一规范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及形式。可由财政部牵头,召集环保等部门共同修订“企业会计准则”,增加可持续发展会计相应的准则内容,或对现行行业会计制度有关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补充。这样可以在实践上统一规范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及其形式,增强其实物可操作性与统一性。
(三)改变思想观念。国家对资源的使用应坚持有偿原则,尽量不采用或少采用,对有限的资源无偿使用,无疑将不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计量与完善。
(四)加强环境和社会资源审计,强化对可持续发展会计在监督。环境和社会资源审计重点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控制程序审计;环境保护治理系统审计;关于有害物质储存与处置的审计;环境经济责任的记录与披露的审计;社会资源使用情况的审计。
(五)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要进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可持续发展基金;要加强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参与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王伟中: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版
2.胡星辉:可持续发展经济会计新视角研究。当代经济2005.2
3.白世秀:可持续发展会计初探。社会科学2008.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