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国际贸易考点串讲】第6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图1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名词解释】优惠贸易安排:又称特惠关税区,是指在优惠贸易安排成员方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相互给予削减关税的优惠待遇,而对区外各国仍然维持原有的关税水平,实行独立的关税政策。
【名词解释】关税同盟:是指成员方通过缔结协定或条约结成同盟,相互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同时建立并实施对非成员方的统一关税政策。
【名词解释】经济与货币联盟:是指在实现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同时,统一各成员方货币或实现成员方间不可逆转的固定汇率,并且通过共同的权力机构对包括货币金融、财政在内的各种经济政策进行协调和统一。经济与货币联盟使成员方经济一体化的范围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简答、论述】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特点:
(1)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但一体化进程缓慢。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开始出现。
(3)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突破了国土相邻的限制,出现跨洲、跨洋的区域性经济联合体,多数采取自由贸易区的形式。
(4)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成为了不同形式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交叉,身份重叠。
(5)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迅猛发展与多边贸易体制职能强化并存。
第二节 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单选】欧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2004年,欧盟实现成员东扩,目前成员国有27个。
【多选,简答】欧洲共同体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主要表现:
(1)建立关税同盟。
(2)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3)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单选、多选】北美自由贸易区,其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建的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
【单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合作、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组织,它成立手1989年,现有21个成员。
【多选】亚太经合组织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开放的区域性组织,不仅在内部成员间相互开放,对区域外的其他国家与地区也同样开放。第二,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自愿合作组织,不具有强制性。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单选,多选】系统地提出美税同盟理论的学者是美国人瓦伊纳和利普西。共同市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西托夫斯基和德纽。协议分工理论的提出者是日本的小岛清。
【多选】按照瓦伊纳的观点,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3个条件:(1)完全取消参加方间的关税;(2)对来自非成员方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3)通过协商的方式在成员方之间分配关税收入。
【多选、简答、论述】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1)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由生产利得和消费利得构成。关税同盟成立以后,成员方之间取消关税壁垒,商品实现自由流动,从而促使成员方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生产。
(2)贸易转移效应
假定关税同盟组建之前,A国不生产X产品,而是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关税同盟成立以后,关税同盟国A的该项产品转由从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该国进口成本较前增加,同盟国A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3)贸易扩大效应
关税同盟的建立可以促进贸易的扩大,增加贸易国的经济福利。
组建关税同盟对成员还可以产生其他方面的积极影响,具体包括:
①减少行政支出。
②减少走私。
③增加同盟对外谈判力量。
【多选、简答】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1)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强化竞争,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实现规模经济。
(3)刺激投资与技术创新。
(4)提高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程度,合理配置区内生产要素。
【多选、简答】共同市场理论的核心内容:
(1)通过扩大市场才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技术利益。
(2)依靠因市场扩大化而竞争激化的经济条件,实现上述目的。
【多选、简答】小岛清的协议分工的前提条件包括:(1)两个(或多个)国家资本劳动禀赋比例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的产品在哪个国家都能生产。
(2)作为协议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
(3)不论对哪个国家生产X商品或生产Y商品的利益都应该没有很大差别,否则就不容易达成协议。
|
|